中国集币在线独家专稿:
作者:张建初
相比邮票市场激情四溢,近几个月来,金银币市场确实有一点儿“闷”。这里所说的“闷”
,不单单是金银币市价的高低,而是成交量的急剧萎缩。金银币市场最终还是一个经济市场,而经济市场的根本,就是供与需的平衡关系,当供方大于需方,有货难寻下家时,喊价必然一日日下行;当这种关系发生逆转,求方大于供方,且奇货可居,市价自然一层台阶一层台阶往上翘。近期金银币市场的“闷”,还表现在人气的低落上,“大盘上涨不跟风,大盘下跌不割肉。政策利好也好,主力做秀也罢,全不领情”。收藏投资者心哀如此,哪儿来能促进行情稳步上行的买气?
邮币卡三分天下的市场,为什么邮票能相对成为2004年赢家?说千说万,最重要的,还是其能为广大集邮者所接受的大众价格。以2004小版“邓小平”(面值6.40元)为例,即便发行当天高开,市价也只在25元左右。投资400版,所用资金也只是万元。三天后上涨到40高位,获得已经高达6000元。回报率在60%以上。尽管这是短线投机行为,但必定存在“机会”。而同是万元资金,如果选择金银币品种,好的(如“邓小平”)勉强能买上一套两套,多的也不过三五十枚。且不论金银币市场投资前景如何,仅此高门槛,就让许多工薪阶层的爱好者望而却步。
探讨中国集邮队伍发展,会惊讶地发现一个事实,号称数百万队伍的集邮大军,最初的原始积累,却是集信销票(不花钱或少花钱)开始的。到1981年左右,收集新邮票才慢慢成为主流。1991年后,有目的的集邮投资才逐步形成风气。这是一种辩证关系,也是一种互动关系。分析金银币市场发展,大家最看重的,是未来的普及阶段,也就是市场收藏群体,从现在的高中收入阶层,转向更为广泛的工薪阶层。由于社会发展因素约束,工薪阶层想短时间内提高经济收入,可能性不是很大,那么如何量体裁衣,让他们尽快对金银币发生兴趣?对于发行方、对于经销商,对于市场,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而只要工薪阶层能介入金银币收藏,目前疲软的供需关系就会有效打破,金银币市场的上行,就不再是“水中捞月”的空话。
不客气地说,如果工薪阶层金银币收藏爱好者短期内不能成为主流,那么金银币市场的起伏变化,就只能看邮票市场的脸色行事。目前的市场,无论邮票、磁卡还是金银币,最大的缺口,就是资金的缺口。而市场十分有限的资金,眼下又十分势利地盯着邮票这一口浅水(9月5套新邮,或小版或准小版或类小版,数量高达9个)。流动资金外抽,发售政策缺少变化,金银币市场不可避免出现“闷”的局面。悲观点的调子,现在金银币市场唯一选择,就是等待邮票市场出现波澜壮阔的火爆局面,从而吸引更多局外人带更多场外资金介入。当邮票整体价格走到一定高度时,相比之下风险更小的金银币,才可能吸引投资者参与,并随之水涨船高。
回望金银币市场高高低低坎坷路,同是金银币,前两年霸气十足,在市场出尽风光。而这两年,低眉顺眼,可怜兮兮如怕见公婆的小媳妇。金银币依旧是金银币,不是它的收藏价值和欣赏价值发生变异,只是时间不同,环境不同,投资者的眼光发生了势利的变化。好在这种变化是“势利”的,只要金银币市场稍稍出现好的转机,投资者的眼光又会重新“看”过来。
一句老话,恨也金银币,爱也金银币,恨爱都是割舍不断的绵绵牵挂。
[align=right][color=#000066][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9-4 14:39:01编辑过][/color][/al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