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天涯布衣
怡情益智增值是支撑集藏活动的三大元素,这种元素是由藏品的丰富内涵延伸的,三大元素如果能够保持平衡,就会促使收藏活动健康发展,反之,则对这种健康发展带来潜在的威胁。
收藏是一种纯民间活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收藏者互相调剂余缺,市场交易价格,都由参与群体自发进行,官方并不介入,特别邮币卡收藏活动开展初期,官方发行的目的只作为通信和货币服务于社会的职能,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少量沉积下来到民间手中,变成收藏品,这才形成收藏文化,随着收藏需求增多,求大于供,这又使藏品有了增值,人们在益智和增值的同时也获得了精神乐趣,充分体现了收藏品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这一切是多么顺理成章的事,收藏的目的,有人为了精神享受,有人为了增加知识,有人为了增值,当然也有三者兼而有之,目的虽不尽相同,但这三者的平衡没有被打破,因而收藏品市场发展虽缓慢但却也没有出现暴涨暴跌的行为。
但是,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形势发生了质的变化,邮币卡收藏活动传统的格局被打破,三大元素失去了平衡,追求商业利润的目标不断扩大,从发行部门到参与群体莫 不如此。本来,收藏品活动是一种民间行为,它的市场价格完全由供求矛盾决定,发行部门的职责和义务只是完成它的社会职能,但是,很遗憾,自从九十年代后,发行部门发行目的突然从完成社会职能转向获取经济利益,在这种利益驱动下,它的发行品种、发行量、发行价格、销售渠道都围绕着有利自己的方向进行,不但损害了国家形象,也蚕食了收藏者的利益。
收藏品市场,是参与群体利益平衡点,谁破坏了这种平衡,市场肯定不能健康发展,自从官方的介入,与民争夺利润后,这种平衡在一夜这间被打破了,因为,发行部门处在垄断地位,完全主宰着市场价格,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由发行部门参与的与民争利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市场过浓的投资气氛,影响着更多的参与者也把参与目的转向经济利益上来,把很多精力和时间放在研究增值潜力的品种、制订操作计划、挖掘人际关系上面,衍生一批专门与官方联合操作的商人,大小庄家林立,大量短线资金集结,投资思维上升,赚钱为目的成为市场主流,因此也成为一个以经济利润搏奕的场所,在这个搏奕达程中,弱势群体---------散户便成为最大的牺牲者。
从收藏品市场健康发展角度来看,收藏文化应该占主流,应以怡情益智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这样,才能使藏品得到充分的沉淀,既然发行部门把以经济利益为目的,发行的品种肯定粗制滥发,集藏文化肯定会弱化,有人曾提出以投资的赚钱效应来吸引更多的人收藏,更有甚者,要把邮币卡当作一项产业来扶持,殊不知,这种本末倒置的、违反收藏规律的行为必然使邮币卡市场之路越走越窄,因为,当一个收藏品市场投资思维成为主流时,投资者手中的筹码都是一颗颗定时炸弹,随时可以冲击市场价格,破坏由收藏需求决定的价格体系,把真正的收藏者引导进入这个价格体系的怪圈里,蒙受损失,当这种损失超越一定的承受力时,必定动摇收藏信心,削弱收藏兴趣,进而退出收藏范围,当失去收藏需求时,再好的题材再少的发行量,也必定失去投资意义,当然,投资可以吸引人们的视线,在某个阶段,市场价格也会出现暴涨,成为投资领域的焦点,但这时候暴涨的市场价格并不能体现它们的真实价值,而且这种大幅飚升的价格是短暂的局部的少数人获利的,是以另一个群体的损失为代价的,这种暴涨并不利于收藏品市场长远健康的发展。
上个世纪整整一个八十年代,集邮活动方兴未艾,当时的参与者多以怡情益智为主,市场交易也多以调剂余缺交换复品补差找零,尽管有各个管理部门对这个自发形成的市场层层压制,千方百计取缔,但始终不能如愿,越驱赶越多,街头巷尾的交换市场顽强在生存了下来,这充分体现了收藏的魅力和参与者的热情,而现在,有关部门大力扶持收藏品市场,固定场地,空调包房,配套设施,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参与,但就是吸引不了原来的收藏者回归,各地过去那车水马龙的邮币卡市场现在成为门可罗雀的清冷之地,更人不少早已改辕易辙,另作它途,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就因为现在的市场太过于注重投资收益,大幅透支了收藏品今后的利润空间,打乱了收藏品应遵循的升值规律,使很多弱势的收藏者深受其害。
从全国范围而言,虽然收藏(包括被动收藏)的人应该说比投资的人数多,但就投入资金量、筹码占有量而言,则后者远大于前者,从各大收藏网站论坛上也可以看出,投资气氛很浓,而收藏气氛太微弱,如果不能有效在改变目前这种格局,我想,邮币卡的收藏队伍将日益减少,收藏文化的魅力将越来越远离大众的视野,投资意义也将日趋枯竭。
[align=right][color=#000066][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8-16 20:57:05编辑过][/color][/al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