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金银币市场未来发展的“五大客观因素”
欣闻中国金币总公司即将举办弘扬金币文化专题研讨会议,笔者心中倍感喜悦。这次会议的酝酿和召开体现了本届金币总公司领导班子工作目标的前瞻性和工作作风的务实性。必须清楚地看到,目前金币市场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转型时期,金银币的最终发展方向到底是定位在单一的礼品化商品,还是更加多元化的收藏品,金银币的方向和定位,将直接关系到未来金银币市场的最终发展,这也正是目前必须面对和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作为一个对金银币有着非常深厚感情的收藏爱好者,一个普通的金银币投资者,逢此盛会,心里感触非常之多,真是无法用言语来一一表达。曦雨没有很高的文化,更谈不上多么流畅的文笔,但有一颗诚挚的心,一颗代表着广大金银币收藏爱好者的心,万分希望并深深祝愿,通过本次会议的胜利召开,能给目前急需改革的市场,带来活力,带来希望,带来憧憬。
以下是笔者集多年的收藏投资经验,以及和许多业内关心、爱护金银币收藏投资界的泉友们交流心得,汇总而成的一篇关于未来金银币市场发展的文章,本篇文章共分改革、宣传、收藏、投资、投机五大主题,希望各位与会领导及各位代表能够积极讨论。
一、 坚持改革与发展相结合
从严规范金银币经销体制,努力开创金银币市场“三公”形象,扩大对金银币爱好者的直销,降低零售指导价格,促进金银币未来更理性发展。
走过了16个发展年头的中国金币总公司,在各届领导班子的积极努力下,目前已经初具规模。“金银币”三个字,也正在逐步映入更多社会人士的脑海。当然,这一切更要归功于我们党所一贯坚持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及由此带来的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金银币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和摇篮中成长并日益壮大的,那么,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金银币传统意义上的营销与内部管理机制,已逐建显露出发展缓慢的尴尬局面,打破常规的旧观念,营造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已经迫在眉睫。
对于目前内部急需改革的问题笔者有以下三点建议:
1、海外销售配额过大
在早些时候,由于国内总体经济的相对落后,作为国际商品的中国金银币,其第一职能,还仅限于出口创汇的工具。而目前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已经用铁的事实让全世界的人们另眼相看,曾经一度被世人誉为:“贵族领域的金银纪念币”也已经逐步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人们开始更多的关注着这个集文化与保值相并重的崭新投资领域。那么,仍然占据着较大配额的国外发行机构,应该在发售分配额度上有所减少。据新华社报道,国家外汇管理局10月对上半年的最新统计数据标明,目前国内的外汇总储备量已经达到并突破了4700亿(美元)。在这样一个庞大数字面前,适度削减仅占国内总出口量极小比率的中国金银币的海外配额,增加国内由于实际购买力所带来的需求供给,也并非十分困难。再比如,从较具规模的京、沪两大金银币市场的个体经销商的发展规模上来看,笔者也曾经做过调查,仅以卢工、马甸市场为例,5年前,两个市场专营金银币的商户,总共还不足40家,而现在,单单一个卢工市场就已经百余家,这还不算各大诸如北京马甸市场的各地方省会市场。一个正在日益蓬勃发展,需求量与日俱增的金银币收藏投资群体,正在悄然兴起,那么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国内配额不能得到及时的调整,那么,由于海外发行价与国内市场价所产生的价格逆差,必然会引起更多趋于利益的非法走私形式的愈演愈烈,所以,适度减少国外的预售配额,加大国内实际供给量,还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2、加强分支机构和特约经销商“服务于民”的职能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亲民理念和传统的“官不与民争利”观念,可谓家喻户晓、深得人心。那么,在这样的一个与时俱进的时代大背景下,金币总公司分支机构和特约经销商如何能够更好的做到“取信为民” 、“服务于民”,更好的服务于广大的收藏、投资群体,已显得非常重要。
最近有消息称,在河南的一家特约经销商,在当地的反响还是比较积极的,他们借鉴了“邮票预定”的营销体制模式,拓展服务领域。具体方法是,自制一张预定证,向预购者索求相对额度的保证金,并规定具体相关发售细节、经客户同意后,双方签字。对预购金银币的投资者进行当年全部商品的统一发售,热门的币不会少客户一套,而冷门的币谁想不要也不行。这种方法还是比较积极的,一方面屏蔽了短线投机商单纯寻求利润的过度行为,而且对真正喜欢收藏的投资者来讲,一方面又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收藏欲望。
好的经验要提倡,而且更要加以扶持!如果遍布在各地的特约经销商,都能够履行其良好的发行、发售职能,切实做到服务于民,那么一个发展更加迅速、思路崭新的金银币新格局必将会更好的展现在更多世人的面前。
3、 盲目过高定位发售指导价格,加速二级市场供需贸易壁垒
从特约经销商来看,一级市场批发价格的盲目提高,势必会降低各大一级半市场承销商的利润率。为了维持较稳定的利润收入,那么,在紧随的向更多领域发售的实际供给方面,也必将会随之减少。特别是存在较大利润空间的热门品种上。这样会直接引发,本来就很难买到的热门币,更难买!而本来就很难卖出的冷门币,更难卖的尴尬局面。进而更会加剧一些非常不利于未来市场发展的行为更多的出现,比如,为了尽快的回笼资金,越是不好卖的品种,就越是争先在二级市场抢跑道,廉价甚至赔本兜售。好卖的品种,大量囤积,造成市场短期的供需失横,促使由于货源紧张的价格更非理性暴涨,然后待其相对高点,一并抛向市场,而随后的暴跌会严重造成参与资金的更谨慎防范意识。而由此带来的两极分化必然会对未来的发展大环境,起到极其不良的影响,如果按照这种局面继续发展下去,那后果将是岌岌可危的。
从市场反映来看,金银币虽然在1997年、2002年出现过两次比较大的行情,但这两次行情并非完全具有实质性,更绝非1997年邮票市场的大潮可比,因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两次大潮的兴起,并非完全出于真正收藏、投资主动性需求购买,而是较有实力的资金大户联手所为。目前每天游离在京沪两大市场的参与者并非就完全等于坚定的收藏爱好者,他们更看中的是某个新发品种的实际短期利润,所引发的更多的投机空间。而他们也又是一直支撑和活跃目前二级市场发展的中流砥柱,关于如何更加行之有效的使用这把锋利的“双刃剑”,我将在下面的文章中具体阐述。
从投资收藏者角度来看,近期的发行品种由于在立项方面的不周密,加之过高的定位发售指导价格,至使部分品种出现了滞销的局面,比如麦积山、红十字会等。本来就是可买可不买的品种,由于发行价格的过度提高,就更加处使了更多收藏者不想再投资的心里。
从上述的论点,可以很清晰的看出,实质性的积极改革,已经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历史时期,合理解决诸多影响着未来更大发展的不利因素,更是迫在眉睫。
二、 坚持常抓不懈的宣传推广普及工作
必须承认,近几年金银币在公众媒体上的宣传工作还是非常积极的,小到报纸、互联网;大到中央电视台、各地方电台、电视台。但自前年《中国金币》杂志被限制公开发售后,好像在宣传工作方面有所减弱。金银币若想彻底的走出去,在宣传工作上就必须在常抓不懈的基础上,加强,加强再加强,这是根本,更是关键。
对于如何更好的加强宣传笔者有以下三点建议:
1、 抓住主流,务实宣传
除了加强在各大报纸以及电视台的宣传外,我觉得下一步的宣传,更应该注重蓬勃发展的互联网效应,因为经常浏览互联网的人群一般在经济实力上都是相对富裕的,而这个互联网也并非单一的业内几家网站,更要注重在社会上有着很强影响力的综合性大型媒体。比如新浪、搜狐等,投入相应资金,开设常年金银币宣传的栏目,加大影响力。因为金银币毕竟属于贵族玩物,它本身的载体就是昂贵的黄金、白银,所以它的最终消费群体,也是相对富裕的中高档收入人士。所以抓住这一关键所在,将是非常重要和积极的。一天、两天不感兴趣,十天、半月没有动静,那么,天天更新,天天的宣传,我就不信,会有几个人不会动心。
2、 尽快补充完善金银币史料
中国金银币事业自开创以来,发行品种,发行种类可谓纷繁复杂,为了促使金银币尽快形成文化,为了更多热衷于金银币收藏的朋友能够更快、更清楚的了解更多的中国金银币,一本记载着所有金银币图录、发行年代、发行数量、实铸量的目录工具书,应该尽快以官方的名义进行普及发行。
3、 利用特约经销商进行推广宣传
目前特约经销商遍布祖国各地,而这也正是在地理位置上能够扩大宣传的潜在优势,必须清楚,特约的职能并非单一的销售,而更需要有深层的宣传引导性。
比如,以后在发行某个品种时,各地经销商,可以在当地直接进行宣传普及工作,增强金银币地方性影响,引导更多收藏投资者的关注,带动金银币更广泛化发展思路。通过这样的宣传,一方面加深了金银币在社会中的更广泛认识,另一方面还为自己的行销处在地区中,树立良好形象,进而扩大更多、更广泛的业务范围。而金币总公司也应该鼓励,并大力支持,对宣传比较积极的,并在地方取得一定成效的进以通报嘉奖,对于表现极差,不闻不问,而且不能够履行其基本服务职能的进行一定的处罚,
通过这种上下齐心的广泛宣传,未来金银币一定会在社会中取得更迅速、更普及的长久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