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通宝”背“天” |
◆徐崇伟 杨浦公园控江路的沿街绿化带,在上世纪的九十年代是沪东地区收藏爱好者的乐园,每天黄昏时分尤其是节假日,交换、买卖收藏品的人非常多。传说在这里出现过金末元初的“泰和通宝”和清代的“龙票红一圆”等稀币珍邮。在交易人群中,有以此为职业的老面孔,也有一些慕名而来的新人。我当时住在附近,休息天经常去看看热闹,见到心仪的藏品也会买一些。 有一次,见一外地模样的青年蹲在一堆古钱币前很郁闷,因为他的货无人问津。而在他旁边的人都在热烈地谈论邮品和电话磁卡的行情,邮品、磁卡看货论价交易十分火爆。我在外地青年面前蹲下,翻看着这堆孔方兄,都是清代乾隆、嘉庆、道光和光绪等极其普通的年号小平钱,心想:怪不得没人光顾,实在是太普通了。正欲起身,忽见一枚“光绪通宝”与众不同,它的背面除有正常的一左一右两个满文外,穿(古钱币中间的方孔)上隐隐约约的还有一个汉字,用拇指一搓,一个“天”字浮现在眼前,于是内心窃喜,不露声色地看完所有的钱币,再随意地挑上几个一起买下。终于有人买他东西了,外地青年非常高兴地对我说,他还有一大包类似的铜钱,在学校的宿舍里,问我是否有兴趣去看看? 此时,我急欲回家,仔细地研看这枚钱币,查对资料,便推辞天色已晚,相互交换了联系方式,离开了。 第二天上班,还没来得及请单位一同喜好收藏的同事掌掌眼,传达室来电话,有朋友找我。来到会客室,见昨天的外地青年带来一个手里拿着一大包东西的老汉,老汉带着中原口音,笑哈哈地对我说:“送孩子到上海念书,带了这些铜钱,想卖了给孩子在学校花。”说完就要把铜钱往地上倒,让我挑。我急忙上前阻止,顺便大致看了一眼,心想:不管你说的故事是真是假,这包铜钱虽然都是普通货,但确是真货,或许里面还有类似“光绪通宝”背“地”、背“玄”……呢!便说:“我在上班,你一起卖多少钱?”“20元一斤!”“市面上是15元一斤?”“那就15元吧!”然而,在这包6000多枚铜钱中,没有我奢望的背“地”、背“玄”……这一插曲没有削弱我对“光绪通宝”背“天”钱的兴趣。 时任沪东钱币研究会秘书长王炜见此钱也万般兴奋,即作拓片,认为这是光绪“千字文钱”,很有研究价值。 近年来,我非常留意这类钱币,从最新出版的《中国古钱大集》收入的钱谱看,光绪“千字文钱”有宝泉、宝源二局所铸:宇、宙、日、列、来、往几字,并有一定的铸量,钱币市场上可看到实物。按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顺序,目前已发现的光绪“千字文钱”,“往”是最后一枚。光绪帝在位三十四年,假如“千字文钱”从“天”字开始到“往”字结束,每年铸一字纪范,则需二十年,“天”字钱应该铸于光绪十五年即公元1889年。这时的清王朝正处在资产阶级改良派与封建保守派激烈斗争,洋务运动风起云涌的时刻,该年广东钱局开始用机器铸造了一种中心有孔的“光绪通宝”机制铜钱,工艺简便,生产快捷,而且十分美观,对传统的翻砂铸币形成了致命性的打击。我以为:光绪“千字文钱”应该属“纪范钱”(相当于现今的纪念币),而“光绪通宝”背“天”则是这套“纪范钱”的首枚,它体现了当时在钱币铸造方面也存在改良与保守的斗争,反映了保守势力逆历史潮流而动,还版版六十四地固守着这一古老的铸钱方法。 此钱为宝源局所铸,直径21.08毫米,穿5.17毫米,厚1.24毫米,重2.9克,质青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