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泽“通宝”古钱币

17-03-27 09:39:54 中国集币在线 发表评论

按比例放大的“嘉靖通宝”钱王雕塑

民间收藏的顺治、雍正、乾隆、嘉庆通宝古钱币

  赵天祥 文/图

  “通宝”是中国自唐初至清末铜币的一种名称。早期铜钱多以重量作为钱币名称,如半两钱、五铢钱、重宝钱等。唐代改变了秦、汉以来钱币以重量命名的习惯,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废五铢钱,开始铸造开元通宝,币面上有“开元通宝”四字。“开元”意为开辟新纪元,“通宝”意为通行宝货。此名称为后世沿用,常在“通宝”二字前冠以年号、朝号(国号)铸于币面。“通宝”钱一直流通了1300多年,在我国货币史上占主导地位。

  会泽是著名铜都,铜商文化辉煌灿烂。历史上的东川府(会泽),包括今天的会泽、巧家和东川一带,开采冶炼铜的历史已有3000多年。会泽铸钱始于明代,在明清时期铸有“嘉靖通宝”“雍正通宝”“乾隆通宝”“嘉庆通宝”“道光通宝”“咸丰通宝”“同治通宝”“光绪通宝”“宣统通宝”,获得“钱王之乡”美誉,名不虚传。

  据《新纂云南通志》记载,明嘉靖年间,洪武、永乐、宣德、弘治、嘉靖等明时所铸之新旧钱币,都同时在市面上流通,比值不同、重量不一,但纳税只收嘉靖钱币,以致民间私铸钱币与官币抗衡,造成金融秩序混乱,铜价飙升。而此时京局铸币又“得不偿失”,使国家财政一时处于困难境地。为此,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朝廷下诏:云南地僻事简,即山鼓铸币为便,拟定年铸额为3300余万文。

  为纪念“即山鼓铸”,东川知府启炉铸制了“嘉靖通宝”纪念币,直径为58厘米,重41.5公斤,厚3.7厘米,钱面铸“嘉靖通宝”四字,每字17×18厘米见方。此币不论从直径和质量上,都堪称世界古金属钱币之最,入列世界吉尼斯纪录,现为国家一级文物。

到清代,会泽在铜的开采、冶炼、铸造、京运等方面盛况空前,每年“京运”铜的额定数为633万斤,会泽县城因而被冠以“万里京运第一城”。由于清政府采取了以铜代银铸币的政策,增加了铜的大量需求,清政府允许东川府余铜供两湖、江苏采买。雍正四年(1726年),三省派官员赴东川府采办余铜,吸引了赣、浙、桂、川、黔等商贾涌入会泽,东川府的铜矿资源得到了极大的开发,铜厂达33个。据《新纂云南通志》载:雍正末,东川府年产铜已达4万斤,乾隆三年(1738年)达6百余万斤,乾嘉时期一度达到1千余万斤,分别占当时全省、全国铜产量的75%和64%。

  雍正十二年(1734年),东川知府崔乃镛上疏奏请清政府下旨准许开设钱局鼓铸。同年九月,在会泽县城设立宝云局,设炉28座,雇佣炉头、匠役588人,年铸钱12.56万余串,钱币正面铸“雍正通宝”四字,背面铸有满文“宝云”二字。

  乾隆六年(1741年),开炉铸造“乾隆通宝”,在县城东北南侧新建“宝云新局”,设炉20座,年产铜钱8.97万余串。乾隆十七年(1752年),“宝源”“宝泉”两个钱局合并,改称“宝云钱局”,设炉50座,雇佣炉头、匠役1500人,年产铜钱达22.40万余串。“宝云钱局”铸造钱币前后历时200多年,一直延续到民国初年。“宝云”之名,现在成了会泽县宝云街道的名称。

  (作者单位:会泽县财政局)

来源: 云南日报

更多邮币卡资讯、行情!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中国集币在线官方微信(jibizx)。
中国集币在线

延伸阅读

分享到:

交易频道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委托买卖 | 意见建议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2000 - 2011 JiB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集币在线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