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收藏界名人的资源利用不宜小题大做 |
有几位名人,多少年来一直是出版界的“唐僧肉”。大家都抢这块肉吃,认为吃了它真的可以长生不老、与天地同寿。有位评论家对张爱玲的持续“高烧”就曾说过:张爱玲是一口井——不但是井,且是一口任由各界人士、四方君子尽情来淘的古井。古井无波,越淘越有,而且尽管大方地淘,放心地淘。 比起张爱玲,鲁迅这口井更深些,淘它的人也更多些。一个鲁迅,养活了数以万计的教授、研究员,也养活了几代出版人。但要注意,玩命地鼓捣张爱玲,即使她是一道令人百吃不厌的好菜,早晚也会被鼓捣腻了;而对鲁迅的过度阐释,结果也往往会适得其反,让人轻看了他的价值。 因为喜欢鲁迅,也关心收藏,最近在网上见到新书《鲁迅泉志稿图释》,尽管其定价近千元,便也咬咬牙买了一部。这部书十二开本,宣纸线装,三册一函,若按其纸张、装帧、印刷看,并不算太贵。但将全书浏览一过,感觉这部书多少有些避重就轻、小题大做的问题。 据《鲁迅泉志稿图释》前言介绍,现藏于国家图书馆的鲁迅泉志手稿“极有可能是”鲁迅在1913年“留下的字迹”。然而,这件二十多页、不到两千字的手稿,究竟是鲁迅摘录的古代钱谱,还是他抄录的琉璃厂店家的售钱目录?是鲁迅自己按图索骥的钱币索引,还是他提供给二弟周作人或其他人购藏的钱币指南?这个读者最想知道的关键问题和基本问题,在这部“大”书中却没有考证和答案,实在令人遗憾。 更令人遗憾的是,《鲁迅泉志稿图释》的绝大部分篇幅是图释,但图释之钱币实物,却是“以鲁迅所见旧谱《古今钱略》为底本配备”,而没有利用北京鲁迅博物馆的一百多件鲁迅钱币藏品。此外,众所周知,中国历代很多钱币都有数十种乃至上百种版式,那么,如何能证明编者所“配备”的钱币实物就是鲁迅泉志稿所书录的钱币版式呢? 鲁迅之伟大,是毋庸置疑的。民国初期,他在北京教育部任职时,曾经负责督导恢复京师图书馆和筹办历史博物馆的工作,为此而购藏和研究钱币,也具有一定的意义。但就钱币收藏本身而言,无论是根据当时的状况比较,还是按照现在的标准衡量,鲁迅仅是一个爱好者。大藏书家黄裳先生在《忆施蛰存》一文中说,施蛰存先生晚年喜欢收藏碑帖拓本,收集得不少,其中也不无名品,但到底不如专收精本的富商大贾,“鲁迅当年跑琉璃厂买碑帖拓本,也因财力所限,同有此憾。读书人与收藏家的区别,大抵也就在此”。鲁迅收藏的钱币,尚不如他的碑帖拓本,但就因为他是鲁迅,便将他不到两千字的钱币手稿和四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