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79个五十两银锭拼成的“宝”字。□杨学莹 苏明磊 报道
◆金珍堂古钱币博物馆
展览面积800平米,分11个展厅,收藏古钱币2万余套,是亚洲最大的古钱币博物馆。它也是私人收藏展馆,馆主山东金珍堂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永福是一位收藏家兼企业家,收藏钱币之外,也投资肉牛养殖等行业。他被业内称为“是一位以商业理念投资于钱币收藏的企业家,近年来他对钱币和银锭的巨资投入,直接影响了国内钱币交易行情。”
一枚漂亮的贝壳,在中国古代殷商之际的某一天,被某位古人从颈间摘下,去交换物品,就开启了货币的历史。在临淄的金珍堂古钱币博物馆,贝、刀、布、蚁鼻钱、金错刀、银元宝、摇钱树,这些只在教科书中出现的物件惊艳现身,将财富和生活的故事从远古讲到今天。
先秦货币饱含生活气息
迈进位于齐都国际商务大厦A座8层的金珍堂古钱币博物馆,远古的气息并不拒人于千里之外。各种原生贝壳,主要是一种水滴状的“货贝”,似乎是爱美的孩子从海边信手拾来。之后的石贝、骨贝、琉璃贝、玉贝、铜贝,都仿制得惟妙惟肖,其中几枚祖母绿的,就是现在戴在颈间也毫不过时。
“贝是中国最早的货币,汉字中同价值有关的字多从‘贝’字旁。殷商以前贝专作装饰,大约商周之间成为货币。”博物馆馆长杨英吉说,“它本身有功用、具有天然的单位、坚固耐久又便于携带,世界上很多民族最初都选它当货币。但殷商时青铜仿币的出现有里程碑意义,开启了中国货币史上青铜铸币时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铸币。”
春秋战国时期货币中,观之最震撼的是布列规整、气势恢宏的“齐大刀”,刀体比燕、赵、中山国的刀币整个大一号,铸工精整,文字流畅华美。在临淄看齐刀,如同身处那“连衽成帷,挥汗如雨”的繁华古都,沐泱泱大风,发思古幽情。
刀币,经考证起源于北方实用的削刀,而布币、圆钱则起源于铲和纺轮,都来自火热的生活。已故复旦大学教授彭信威在《中国货币史》中说:“劳动人民使用主要的生产工具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如刀、铲、纺轮;它们似乎分别在各地区和各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