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一千年的钱币——空首布 |
发布日期:09-06-24 08:57:27 泉友社区 新闻来源: 作者: |
公元前六世纪后期,“贝币”已完全不能适应市场交换的需要了,例如 :有时为了买一头牛 ,要背上成斗的“贝币”或者“仿贝”到市场上去。支付时的计算也很麻烦 。买更贵重的东西呢,携带“贝币”的数量恐怕要肩挑,车推才能支付,这就造成了流通秩序的混乱。到了东周后期,这种单一的低面值的货币制度在也维持不下去了,东周国王下决心要改革货币制度,决定铸行大额“货币”与各种“贝币”并行。东周景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24年),国王不顾保守势力的反对,终于铸造出了大钱——“布币”,它是模仿古代一种农具铲而来的,古代铲土的农具带有一个把儿,为了插把儿,有一个安把的地方像空心的方锥,钱币学上称为“銎”。不过这种布币比使用的铲要小得多,为什么叫“布币”呢?在我国古代,曾把一种类似锹的挖土工具称为“镈”在物物交换的时代人们经常拿这种挖土工具去换取别的东西,但用这种东西做交换比较麻烦,周景王便把这种农具变小型化,把铸成象征性的“镈”变成了价值符号,成为公认的交换媒介,因为“镈”“布”声母相同,音韵相转,于是“镈”就转韵成为“布”了,这说明古代钱币是从物物交换过程中产生的,而且在交换过程中体现了我们祖先选择“镈”这种农具作为货币的型制,是注重农业的传统思想,因为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这种农具在以后的交换中形态也就专门化了。早期的大布长约十六厘米左右,足宽约十厘米左右。有的具有从上向下的三条凸出的线条。
“空首布”大致分为三种:1.耸肩尖足空首布:指布币的两肩向上耸起,并与币身中线成一定的斜角,尖足指裤足下端尖锐,它的头部又有一个空腔,所以叫“耸肩尖足空首布”。可分为两种:大型耸肩尖足空首布和小型耸肩尖足空首布,大型的其特征:空首、长銎、銎有穿孔、因銎有范塞而不透,耸肩、尖足,背有三条竖纹,体形薄而博大,长约16厘米左右,肩距6厘米左右,厚约0.07—0.1厘米,一般重35.3—37克,绝大多数无文字,所以旧谱称为“无文大布”。小型耸肩尖足空首布,形状与大型相同,长约11.7—12.5厘米,肩距4.7—5.3厘米、厚约0.05厘米,重约25.3—30.7克,面无直纹,背平素,颇为罕见。
2.平肩弧足空首布:平肩又称“方肩”指布币的两肩为平直状,弧足指布币下端呈圆弧状,所以叫“平肩弧足空首布”。一般分为大型和小型两种。大型的特点为:空首、平肩、弧足、长銎、銎有孔,面背均有三直纹,长约8—10厘米、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