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出门税锭 |
发布日期:11-11-21 08:48:53 泉友社区 新闻来源:收藏快报 作者:甘丽芳 |
■福建龙海 甘丽芳 这枚宋代五两半小银锭(见图),重218克,首端半圆,锭身两侧束腰,呈亚腰形,背部和侧面密布蜂窝状气孔,这是由于铸造过程中,银水冷却凝结时释放氧气形成的。锭面打五排戳,即四角各打有“出门税”三字,中间右边打“庐州苏铺”戳一个,左边另刻有“伍两半”纪重。锭身包浆自然,非常“开门”。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金、银、铜、铁、纸币等混用货币较多的朝代,尤其是银质形式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锭,大锭五十两、中锭二十五两、十二两半以下者为小锭,小锭有各种重量,没有固定等级,一般作为大额支付、财富贮藏或统治阶层相互馈赠之用。严格意义上讲,银锭还不是通用的货币。至南宋时,各地税收逐步转变为折银上缴,并有着一套严格规定。当时各地进奉银就有上供银、圣节银、大礼银、免丁银、减吏银、官户役银、兵饷纲银等,税银有出门税等等,名目繁多。宋人有诗道:“官中逐月催租税,不征谷粟只征银。”如当地不产银,租赋所入粮食如换成银两纳库,就会受到双倍剥削,当时银价暴贵,百姓贱粜贵折,受害深重,此为宋之弊政。 这枚见证弊政的宋代“出门税”锭是指宋代对过往商旅的税收。据《宋史·食货志下八》商税条记:“凡州县皆置务,关镇亦或有之,大则专置官监临,小则令、佐兼领,诸州仍都监、监押同堂、行者赍货,谓之‘过税’,每千钱算二十。”因当时规定商队往来必须走官路,要走官路,必须经过各大城镇,进城门不抽税,如出城门则按所携带货物核价抽税,所以称之为“出门税”,即《宋史》所载的“过税”。“庐州苏铺”为银铺名称,表示对银锭成色负责,可以随时查验。 尽管这枚出门税锭仅为小锭,但是它记录了宋代历史,如今存世已经很少,是我们研究金融史、税务史和商业流通史不可多得的实物佐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