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大元国宝钱的发现始末

新浪财经 18-04-18 15:39:06 中国集币在线 发表评论

  契国长老

图1 金质(直径25.5mm 厚1.7mm 重10.6克)图1 金质(直径25.5mm 厚1.7mm 重10.6克)
图2 青铜质图2 青铜质

  (直径25.8mm 厚1.7mm 重5.5克)

图3 铅雕母(杨成麒藏品)(直径46mm 重53.3克)图3 铅雕母(杨成麒藏品)(直径46mm 重53.3克)
图4 青铜质 (直径46.6mm 厚2.7mm 重24.9克)图4 青铜质 (直径46.6mm 厚2.7mm 重24.9克)
图5 银质(直径45.7mm 厚2.9mm 重32.1克)图5 银质(直径45.7mm 厚2.9mm 重32.1克)
图6(载自《古钱大辞典》)图6(载自《古钱大辞典》)
图7 青铜质(直径45mm 厚2.8mm 重26克)图7 青铜质(直径45mm 厚2.8mm 重26克)
图8 铜鎏金(直径45mm 厚3.7mm 重34.2克)图8 铜鎏金(直径45mm 厚3.7mm 重34.2克)
图9 银质(直径44.8mm 厚3.9mm 重40.2克)图9 银质(直径44.8mm 厚3.9mm 重40.2克)
图10 银鎏金(直径44.2mm 厚3.7mm 重40.2克)图10 银鎏金(直径44.2mm 厚3.7mm 重40.2克)

  截至目前,已经发现的大元国宝钱,所见有小平和当十两种版式,详见本文图中所示。其中小平者,仅见光背,且金、铜兼铸;而当十者,或光背,或背纪篆书“至大”,或背饰龙纹图案,铜、银兼铸,且有铜鎏金和银鎏金者。对于此类钱,从钱文字义来看,毋庸置疑,当系元代的国号钱。但具体为元代哪朝所铸?《元史-食货志》,对此没有记载,故长期以来,人们不得而知。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丁福保在《古钱大辞典》中,首次载录了一枚大元国宝背至大篆书当十大钱,见(图6)所示。此钱在十九世纪中叶就已经被发现,当时著名泉家刘喜海、翁树培均曾撰文考证过,但将背文篆书“至大”读为“至元”,实误。“至大”,乃元武宗所建年号,由此可已确定,大元国宝钱,当铸于武宗至大年间(1308-1311年)。

  1980年,著名古钱鉴藏家杨成麒,在南京得到一枚大元国宝光背当十铅质雕母,见(图3)所示,经马定祥鉴定为真品无疑。其后不久,杨成麒撰写了“大元国宝铅质雕母样钱”一文,发表在《中国钱币》1983 创刊号上,首次向世人介绍了这枚大元国宝光背当十铅质雕母。此雕母的发现,证明元代亦是采用母钱翻砂法铸造钱币。上个世纪80年代末,在辽北地区又相继发现了与之同版式的大元国宝光背当十大钱,且铜、银兼铸,见(图4)、(图5)所示。

  1990年,《戴葆庭集拓中外钱币珍品》一书出版,书中首次载录两枚大元国宝篆书背饰龙纹当十大钱,其后诸谱所载之拓片,当均源于此书。此二泉的形制特点与本文(图8)、(图9)、(图10)所示颇类,当系同一种版式。

  进入新世纪以后,在辽北、吉林等地又相继发现了数枚大元国宝小平钱,所见金、铜兼铸,如(图1)、(图2)所示。钱文篆书,文字俊美,铸工精整,当系官铸正品。此二泉的发现,填补了诸谱的空白。

  对于大元国宝钱的功用,目前泉界说法不一。笔者认为,对于大元国宝光背钱,不论是小平铜钱,还是当十铜钱,均应系当时的流通钱;而对于背文篆书“至大”及背饰龙纹图案的当十大钱,均具有现今纪念币的性质,即可收藏,亦可流通,没有流通,就不会有窖藏,没有窖藏,就不会留存到今天。

  而据《元史-食货志》记载,有元一代,主要通行银钞和银锭,而其所铸铜钱只是辅助通货。鉴此,本文所示大元国宝金、银钱,不应排除当时作为通货而曾参入流通的可能。本文所示诸泉,除(图3)、(图6)之外,余者均为笔者所藏。

  契国长老

  2018年3月14日

更多邮币卡资讯、行情!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中国集币在线官方微信(jibizx)。
中国集币在线

延伸阅读

分享到:

交易频道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委托买卖 | 意见建议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2000 - 2011 JiB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集币在线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