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投资之「差异性或死亡」 |
香港经济日报 曾广标
中国内地的投资渠道不多,因此每隔几年通常便会出现一次邮票投资热潮。不过,近年邮市基本上处于不景气,很多邮票在收藏店只能以票面值或发行价发售,说明了持货者若要套现,便有某种程度的损失,甚至要打很低折,才可以脱手。不过,若懂得只买入一些特殊有吸引力的邮品,则就算在淡市时,仍然可以获利。 商管学近年有一句名言,Differentiation or die,译之为差异性或死亡吧,这原来是指在竞争激烈的商战市场,若果没有特殊的卖点,企业便很可能会被淘汰。 反之,却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邮票市场也具有这个特性。在外国,集邮主要是属于兴趣,年长或年老后可作为回忆,除非关乎生计,否则就算已变得很有价值的收藏品,也不会轻易变卖。但在中国,集邮除了是兴趣之外,也变成了一种流行的投资,很多人不是买一套邮票或一个四方连、一个首日封、一张小全张、一张小型张、一个套折,而是扫入一盒一盒的小全张和小型张,以十版百版计来买入邮票。一盒一盒的邮品交易,根本就不用打开,那还有欣赏价值? 上世纪90年代之前这样子买卖邮票,大部分参与者都赚大钱,但若在90年代之后继续如此,却又未必有运行,可能大量资金被绑住了。 不过,无论邮市多么淡多么残,每年总是有某些邮品特别抢手,供不应求,其中,每年的生肖纪念邮票,便是争购和随即升值的品种。有识见的集邮投资者,近年只集中玩生肖邮票,但也要讲求是否懂得把握入货价,最好当然是以发行价买入一大批,必定可成为赢家,但通常,生肖邮票一出世便断市及热炒,宜趁回落时收集,博日后市价再上升。 为何近10几年集邮投资变得很难获利?一个重要因素是每年发行的品种多,而每款的发行数量很大,远超过市场的真正收藏者的需要,而所谓的投资者大多是跟风投机,存货太多便变成接火棒,被逼以票面值以下斩仓。惟有生肖邮票一向拥有大量集邮者,同时,亦有不少长线投资者,而邮政当局对生肖邮票的发行量亦较有节制,因此,无论是40年前的珍邮、抑或新发行的生肖邮票,长期各有捧场客。 收购珍邮成为本地邮商求生之道 我近日对某套新出的中国邮品感到兴趣,与读友会好朋友Billy一起到好旺角中心了解行情,却发觉绝大部分邮商已不再买卖新邮品,改为只做收购珍邮,原来,很多集邮投资者都输干了,一些邮商存货太多蚀到入肉,现时在香港唯一赚钱的邮商行为,是向香港集邮者以稍低价收购珍邮,然后卖给中国内地的同行。 看到这种场面,我心情复杂,邮市萧条令人感到难受,但少年时的一些收藏品,市价普遍愈来愈高,同时很容易以较好价脱手,金猴每版收购价各店仍叫110万元,一些70年代的小全张,收购价每张高达数千元。我笑说,早年懂得「差异性收集」,手上的邮票财富,就算处于淡市,依然长升长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