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我对邮票的感情突然升温,于是在某个网站上看世界各国的邮票,自然少不了我当初最爱的瑞典邮票。但是我却对近些年的瑞典邮票十分失望,为什么?因为瑞典皇家雕刻大师Cz.Slania过世了,此大师一生为瑞典邮政服务,创作了无数经典雕刻版邮票,也使得瑞典在上世纪60年代起,直到他过时这40余年中,一直为世界邮票的佼佼者,过去,凡是印有Slania.sc的邮票,一定是大师级别的品质保证,而如今,看现在的瑞典邮票,大师的精髓早已不在,前些日子刚发行的一套猛禽雕刻版邮票,其品质之烂,让我大跌眼镜。于是我晚上躺在床上,就考虑这个问题,一国的纸币是否也如此呢?当一个国家产生了一个既天才,又认真敬业的雕刻大师时,那这个国家的纸币/或者邮票究竟是幸运的,还是倒霉的?
可以说,在我收集纸币的时候,肯定第一眼就注意到正面的人像,这就好比一部电影的主角,他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其品质和档次。但是,雕刻大师是很难培养的,因为需要有天赋不说,最重要的还要拥有数十年的经验积累,才可能上台面,培养的周期未免过长。我觉得能够在纸币上印有传统雕刻版纸币的国家是骄傲的,因为这不仅说明这个国家拥有一个雕刻天才,也是一国印刷能力的体现——雕刻的好坏,不仅取决于雕刻师自己的素养,也包括油墨的运用,纸张的色泽、韧性等诸多方面,可以说是一个需要团队精神才能够成功印制的结晶。
随着雕刻大师的相继过世或退休,纸币也将迎来一个蛰伏期,可以看到,像丹麦,瑞典,奥地利等国,在一代雕刻师离开岗位后,其纸币雕刻质量都呈现了下降的趋势。比如奥地利1988年以前纸币上的人像雕刻,我觉得用精美绝伦来形容毫不过分,1960版本的100先令施特劳斯,人像雕刻传神,印刷饱满,是纸币中的杰作,或者50先令的佛洛依德,同样是逼真精美。但是1988年的莫扎特和以后的两张纸币,明显是更换了雕刻师,其雕刻质量大打折扣。丹麦也是如此,1972版的美女和动物纸币,正面美女雕刻清新细腻,背面动物生动可爱,是纸币雕刻的佼佼者,而此后的版本,人像雕刻同样质量大打折扣。以上情况可以表明的一点是,虽然近期纸币的印刷质量要比老版好,但由于雕刻师的更换,有些纸币失去了以往的神韵。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收藏者都喜欢收集早期纸币的原因,也包括我。我是一个坚定不移的雕刻版爱好者,不仅是人像雕刻,也包括动物,建筑等等,简单的说,现代纸币,特别是2000年后,确实没有什么让我惊喜的纸币了。现在能够独立印刷纸币的国家屈指可数,目前唯一能保持高水准雕刻的,只有挪威自己了。但是挪威纸币人像的雕刻大师S.Morken(这是我个人最喜欢的雕刻大师,我正在收集材料准备写一个关于他的专题)年事已高且已退休,恐怕未来很难再看到他的纸币作品了。
至于TDLR,我一直不喜欢这个公司代印的纸币,原因正是在人像雕刻上,品质之烂难以形容,基本上可以这样一句话概括TDLR代印的具有人像的纸币:请勿购买,即可。当然,早期的TDLR纸币上的人像雕刻是很精美的,1970年以前,很明显,那时候的雕刻师肯定和现在不是同一个人。因此甚至可以说,一个雕刻师直接影响到一代纸币的好坏和品质,其实对我而言,基本可以不考虑购买近现代的纸币了,因为除了97年的比利时10000法郎,2000年后的法罗动物、以及挪威全套以外,再没有让我心动的雕刻版出现了。
其实如今雕刻大师的短缺,在我看来是有很多原因的,简单的概括是这样的:首先是国家重视程度变低,如今纸币的防伪已不太取决于手工雕刻,而更多依赖科技,因此专门培养雕刻人才的必要性不高;雕刻师的培养周期过长,基本一个雕刻师要培养十余年才可独立工作,而如果为国家雕刻纸币,起码要有20-30年的经验积累吧;需求量小,一个国家通常十余年才更换一版纸币,而且为了节省成本,有很多国家甚至在不同面值上仅使用同一个人像,那么对于雕刻师而言,十余年完成一个作品,其他时间靠什么收入呢?这与早期纸币不同,以前手工雕刻是纸币防伪的最重要环节,因此很多印钞公司都会专项招收培养雕刻师,于是上世纪初-80年代才会产生大量的雕版纸币。
如今已是一个科技取代传统工艺的纸币时代,像荷兰,瑞士等国已经很早就放弃了手工雕刻人像,而更多依赖高科技制作纸币,也是同时期防伪质量最好的纸币——于是也就有了很多国家纷纷效仿,看如今纸币的人像,处理方式各不相同,而手工雕刻人像,已经越来越罕见了,这肯定是未来的大势所趋,而对我而言,只好将目光放在更早的纸币上了,其实这未必是坏事,因为对雕刻版纸币的喜爱,使我也对这种类型的纸币十分敏感,可能一个图片的细节,就决定了我是否会关注并购买它,同时也为我自己划定了收藏范围。当然,一些优良的现代技术纸币,也是我会购买的目标,虽然我内心挚爱,可能永远定格在西德1000马克,丹麦1000克朗,比利时10000法郎上,但是像荷兰,瑞士,同样是我非常喜爱的,其实无论是手工雕刻,还是高科技,只要是高品质的纸币,无疑都会打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