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世博会是上海建设文化大都市的重要历史契机 |
发布日期:07-09-16 14:20:20 作者: 新闻来源: 新闻点击:130 |
如果说,文化犹如一座城市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胎记,传承着城市记忆,提炼着城市精神,构成一个城市独特的凝聚力与竞争力,那么,究竟又是什么成就了文化?近日在上海召开的“2007上海·台北·香港·深圳:城市文化论坛”上,来自两岸四地的学者,就城市文化形成的线索——“公共精神”提出了各方见解。
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是,公共性在中国城市文化形成的过程中,一直处于被忽视的状态。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蒯大申提供了这样的案例:中国的园林历史悠久,但是直到1868年,中国近代第一个“公共园林”——黄浦公园才在上海建成。中国的公共图书馆也是近代“西学东渐”的产物。诸如公共性、公共精神、公共空间等本应形成公共关怀的核心价值基础的资源,到今天都依然稀缺。今天,我们必须认识到,公共性是繁荣中华文化与激活中国文化原创力的前提。
进一步的问题则是,公共性缺乏的国度,靠谁来推动公共精神?政府到底该担当怎样的角色?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吴予敏认为,当一个社会已经构建了市场经济的秩序后,政府就不宜直接承担建设的任务,而要为社会发展制定蓝图,努力保障市民平等、广泛地享有社会文化资源。高明的政府,需要有眼光去发现民间文化的特点,给其留出自由发展的空间,让散落在各处的文化种子都有竞争和成长的机会。
相比上海、深圳两地政府对于公共文化建设上的绝对主导地位,香港、台湾的民间力量处于公共领域中的主体地位。他们今天思考更多的则是,如何进一步在官民之间架设起沟通的管道?政府对文化的关注,始终应着眼民生福祉与未来长远。这既需要勇气,也需要眼光。
眼下对上海城市文化塑造的一个绝佳机会,就是还有960余天即将开幕的上海世博会。比起早先各界纷纷看好世博会的经济效益,城市文化的呼声今天更加急迫。缺乏文化的城市,绝不会有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光明前途。世博会将是上海建设文化大都市、培育与释放城市文化吸引力和影响力的重要历史契机。香港特区政府中央政策组全职顾问刘细良通过全球城市竞争的比较,描绘了世博会对于塑造和传播中华文明与智慧的可能途径。然而,他更加忧虑的却是,在势不可挡的全球化进程中,全球城市会否在文化上不可避免地面临同质化?国际化大都市究竟为谁而建?如何协调与平衡好全球文化与公共文化、本土市民的关系?如何切实保护本土文脉与公共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保持本地文化的独特个性?对此,深圳市文化局副局长尹昌龙说,我们每一个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背后,正是在变化与崛起中的中国。中国要借力世博会,以文化为导向,向世界讲述一个充满国家关怀的“城市故事”。我们要向世界说明,中国在经济社会走向繁荣的同时,拥有深厚而优秀的文化底蕴与涵养,是一个负责的、愿意承担更大责任的国家。台北县文化局局长朱惠良建言,上海可以将文化都市建设涵融在世博搭台、城市营销的整个过程中,将历史文化风貌保护与世博城市展示结合起来,在保护与发展好城市珍贵记忆的同时,探索未来城市美好生活方式,培育与深化上海独特的城市性格与公共文化特色,增强城市形象的识别度与认同度。
|
上一篇:"七舟连桥"创想方案获得通过 "世博虹"将卧波浦江 |
下一篇: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