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30万平米场馆由老建筑改建而成 开创历史先河 |
同一屋檐下的两种风格
世博会博物馆主要为收藏、研究、展示历届世博会文物、文献、盛典纪实和成就成果;综艺大厅则定位为非主流综艺表演场所。这两个展馆的改造前身,是江南造船厂的一个部件装焊工场。
要把一个工场改造成同一屋檐下两种风格的展馆,如何才能相互协调?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的设计师胡茸说:“我们在两个建筑单体之间形成共享的一个入口广场,顶部保留老厂房的网架,设置成景观照明的“光云团”,从而营造出不同建筑之间共生、互动的关系。”
届时,观众从入口广场向左看便是世博会博物馆,这是一个以折线形橙黄色聚酯板包容展览空间,构建出“文化容器”的造型;而右侧的综艺大厅则是晶莹剔透的多边形玻璃休息厅,厅内“藏着”异形的红色观众厅,仿佛水晶盒中红色钻石熠熠生辉。综艺大厅分为休息厅、观众厅、舞台及化妆排练用房、餐饮用房。观众厅约1900座,舞台部分拔除了一根钢柱,形成舞台台框。常规演出时,边缘坐席不作利用;若需互动表演,可搭建伸出式舞台,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类综艺表演的要求。
上钢三厂特钢车间保留历史温情
一个曾经钢花四溅的车间,现在成了一座“开敞景观式观演场所”。当你看到宝钢大舞台时,你会被这样绝妙的构思而折服。
在上海世博会庞大的场馆建设和区域改造中,宝钢大舞台是幸运而快乐的。正如设计师、华东建筑设计院建筑所所长杨明的描述:“它遇到一个出色的城市主题,遇到了一个尺度匹配的城市公园和沿江视角。作为工业遗存代表的闪光个性,它也给上海世博会带来了更多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历史温情感。”
宝钢大舞台是由上钢三厂的特钢车间改建而成,包括2000年建造成的主厂房和1987年建造的连铸车间。据说,在改建之前,这些工厂车间的外立面多已残破锈蚀,内部仅有部分钢平台和屋顶3个标志性的高炉风帽仍然保留。
就是这些残存的记忆,正在被设计师“妙手回春”:主厂房顶部的3个高炉风帽,重新刷上了油漆,改造成带有风扇的采光顶棚,在弱风的条件下,这些屋顶风帽可以制造出内部拔风的效果。那些已拆除的外立面钢板与顶板,被仔细地整理与清洁,少量的仍被设计成外墙装饰面板和挡雨百叶。而原有的钢炉、冷却管、巨型螺栓等构件,则将被艺术家加工制作成不同尺寸的主题雕塑置于室内外,成为保存曾经的工业文明的细节。
整个宝钢大舞台的设计,采用了文物保护中的“可识别性原则”———旧构件只进行基本清洁,保持斑驳的原貌色彩;新构件则明亮光洁,清晰辨认。人们穿行于建筑之中,既能看到工业遗存历历在目的痕迹,又能体会到更新所带来的对比和惊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