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纪念币开创之初的历史背景 |
发布日期:09-07-09 09:03:52 泉友社区 新闻来源:中国金币网 作者:胡福庆 |
文革期间,当毛泽东主席逝世之后,当时的中国人民银行印制管理局杨秉超局长带回很多国外纪念币,有许多国外领袖肖像。这些纪念币被送到造币厂,请技术人员观摩学习。1977年,正值毛泽东主席逝世一周年,上海造币厂拟试铸毛主席纪念币,并积极开展技术练兵活动。为此,上海造币厂组织了两套班子:一个搞工艺试验,以英国伯明翰造币厂生产的直径45mm精致银币为蓝本。另一个为设计雕刻人员作主体,苦练基本功,搜集相关资料。当时,由印制管理局出面组织上海造币厂、沈阳造币厂设计雕刻人员学习培训,聘请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郑可教授主持培训班。因当时沈阳造币厂未派人参加,又抽调东河印制公司的相关人员参加。笔者以东河印制公司钞票纸厂设计师身份参加了这次培训班。 在培训班学习期间,正值毛主席纪念堂日以继夜的加紧建设,纪念堂方面正想制作一批“毛主席纪念堂”纪念章,上海造币厂本来就要搞990产品,双方一拍即合,利用在北京培训机会,顺利完成这批纪念章制作任务。 990产品也在1977年12月20日上报当时的印制管理局,期待上级领导进一步指示。 1978年4月14日,990产品工作小组向印制管理局汇报工作。4月17日上午杨秉超局长通知相关人员到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耿道明办公室开会。参加会议的有印制管理局朱纯德、上海造币厂叶柏林、研究院吴含鲁、国外局非贸易处处长钱震林、香港宝生银行副总赵诚安。耿道明副行长明确指出试制纪念币的目的是配合旅游,扩大我国影响,赚取外汇。会议主要内容是进行调查研究,吃透国外情况。主要以赵诚安介绍国际纪念币情况为主,会议研究了专门向国务院打报告的问题,初步明确设计主题以北京风景为主。 由于到了文革后期,一切都已逐步踏上正轨。时任中央副主席的李先念同志明确指示李葆华行长要搞纪念币。外交部廖承志同志办公室也来电话向总行反映相关情况:一位卢森堡退休国防部长来华访问,他是金银纪念币收藏家,对中国的热情接待很感激,但同时也遗憾的说没有永久留念的纪念品(指金银纪念币)。外交部旋即打电话到香港宝生银行要中日金银纪念币,但是没有。有的华侨主动与相关部门联系,愿出资提供黄金原料,一切费用由他负责,生产中日纪念币原利润对半分成;也有外国钱币商设想和建议:一切生产工作均由他们负责,他们只要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号、图案,由他们设计,请我们国家审定,销售利润对半分成......。 当时国际上发售金银纪念币行情较猛。中国武汉市当时出售一批旧金币,按当天黄金市场价足值8万元,结果卖了40万元左右。上海100年前清政府的废钞票也卖到6000元/张。日本的旧金币当时售价上浮10倍。 这种形势特别鼓舞人心,耿道明副行长表示:明年争取铸3吨黄金,每枚半盎司左右,中国自己的金银币图案艺术性要高,工艺要精致,装璜要漂亮,一定要一炮打响。 国家当时规定,人民币不能出口,因此纪念币铸造能否在国外发售,法律上有难度。因此,决定先搞纪念章,同时也准备纪念币的方案,两套方案同时报送国务院,如同意铸造,面额一上就是纪念币。面对纪念币的面额问题,又牵涉到货币政策,很难议定。 4月19日,杨秉超局长又召开会议研究工作落实。印制管理局生产处邱维民、科技处朱纯德、唐工程师和上海造币厂叶柏林参加了会议。会议明确:有关纪念币工作,以生产处为主,科技处配合。 ![]() 1978年5月30日,上海造币厂召开专门会议,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先后组织了各项专题会议。1979年1月,北京风光纪念章终于在香港一炮打响,发售成功,引起了香港轰动。 1979年7月,在上海造币厂和沈阳造币厂的共同努力下,建国30周年金质纪念币项目终于圆满完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