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定货币的废品与错币(丁一) |
发布日期:10-05-17 08:36:40 泉友社区 新闻来源:www.jibi.net 作者:丁一 |
; 但是,废品和“错品”还是有根本区别的。这里有一个标准。提出来与大家商榷。就钱币而言,如果设计稿是错误的,根据错误的设计稿原封不动地生产出来的钱币,那肯定就是错币。因为这是真正的错币,不用为其打上引号以示强化区别。如果设计稿是准确无误的,在生产制作过程中因人为或机器产生的失误造成的产品,理应是废品,应当由生产厂家及时收回。如未能及时收回流入社会,本质上也是废品,只是生产企业把关不严,疏于检查而已。前几年风传一时的人民币人像水印消失、颠倒等,其实是在生产过程中印钞用原纸上下、左右不慎等原因产生的废品,充其量是一款质量事故,根本不是“错币”。中国的现金印制规模是全世界最大的,可能这种现象是占生产量的百分之零点零几,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曾有一些持有“错币”的爱好者,带着人民币的废品实物到相关部门讨说法,提出要对方高价收回,要报销往返路费,路途补助等等,结果是可以想像的,这种要求官方一律不予支持。只有一种方法:按面额兑付真品人民币。
为何中国的人民币“错币”能够如此的吸引大众的眼球?主要是利益取向造成的,有些收藏钱币的爱好者(当然这些人为数并不多),他们急于在中国的法定货币中培养出一些“错币”出来,可以说他们对此是有预期的。 2008年年底,中国人民银行曾取消了原定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金银纪念币发布会,据追访幕后人士,起因是这套钱币的壮文有差错,以至会产生歧义,设计稿中的壮文是经过广西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委员会相关专家审定并签章的,但是不准确。造币厂依据设计稿的壮文严格制作,当然也就同样的不准确了。而壮文又恰恰是个小语种,很少有人精通,是50年代苏联专家帮助中国语言文字专家,用拼音设计完善的一种“人造语言”。幸亏及时发现并重新制作,(其实中间只差了一个字母),才挽回了错币的命运。如果当时未及时发现,那么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金银纪念币肯定会大大的受到个别收藏者的大肆追捧,将会成为名副其实的错币。 可以说中国流通币的错币几乎没有(有些有争议,不敢妄加评论)。金银纪念币的错币只有很早期的一枚冬奥会的滑雪,据说是把那届冬奥会的届数搞错了,差一年。而市场上特当红的中国京剧艺术-《龙凤呈祥》5盎司长方形银币“错币”。那只有一部分人在玩。真正意义上《龙凤呈祥》长方形银币只是当时瑞士人在为中国加工时作出的废品而已。由于他们在刻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