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鉴赏中国古代名画系列之“明清扇面画”纪念银币(曹真) |
发布日期:10-02-07 08:19:57 泉友社区 新闻来源:www.jibi.net 作者:曹真 |
本稿刊载于《钱币》报2010年2月上旬,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于《钱币》报,转载于中国集币在线(http://www.jibi.net/),谢谢! “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典雅,蕴涵了扇面画的艺术精髓,而那些才华横溢的书法篆刻,更是成为扇面画中的点睛之笔。 折扇上的书画,自明清至近代曾有过令人怀念的全盛时期,仿如苏州园林中那一道素雅的扇窗,不管我们如何与它渐行渐远,扇面的魅力终会穿越时空,成为永存于我们心目中那一道幽美的小景。这道民族记忆中隽永的存在,除了保留在博物馆里,保留在舞台道具与文人骚客的浅唱低吟中,我们还能往何处寻? 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国人民银行曾发行了一套以“明清扇面绘画作品”为素材的纪念银币。“明清扇面画”银币全套共计4枚,外形全部采用扇形的格式,全套正面图案采用的均是明朝陈道复(1483-1544)的《竹史水仙图》。而4枚银币的背面图案则分别取自清代钱慧安(1833-1911)的《柳塘牧牛图》、清代张熊(1803-1886)的《花卉图》;明朝蓝瑛(1585-1664)的《樱桃小鸟》,以及明朝汪澄(生卒年份不详)的《秋溪游艇图》。该《明清扇面画》银币的面额均为10元,每枚含纯银1盎司,总发行量为11800套。 《竹石水仙图》:与徐渭并称“青藤白阳”的陈道复擅画花鸟,兼工山水。写意花鸟出自沈、文而纵逸过之,水墨淋漓,兼用淡色而妙趣天成。论者谓其“一半花叶,淡墨欹毫,疏斜历乱之致,咄咄逼真,久之,并浅色淡墨之痕俱化矣”。他的画风玲珑俊秀,笔路细腻,充满宁静安详的自然风气。水仙,静谧隽永,恰似一泓清水之上凌波微步的仙子,“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盈盈步微月”向来自恃甚高的黄山谷也不由为之倾倒,水仙丛生,倚倚插竹石,剔透的生趣。“得水能仙天与奇,寒香寂寞动冰肌;仙风道骨今谁有?淡扫娥眉寥一枝”花开了,一缕幽香泌入心肺,清新、甘甜;一派丽影扑入眼帘,冰肌、玉骨。 《柳塘牧牛图》:佛教文化在中国影响深远,在禅宗文学中善用“牧牛”比拟治心,将“牧童”比作人,将“牛”比作“心”,以牧牛当成养修静心的重要途径。佛学名著《景德传灯录》中曾记马祖问石巩:汝在此何务?答曰:牧牛!也有禅学大家自称隐居深山数十载不修禅,但牧一头水牯牛。由此,“牧牛图”也成为明清扇面画中的一个重要题材。盛夏时节,柳荫飘扬,水波粼粼,牧牛写意地躺进水塘里,小牧童一劲地牵绳上岸,胶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