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弘治背寿字银币”刍议(王纪民) |
发布日期:09-05-23 08:19:32 泉友社区 新闻来源:www.jibi.net 作者:王纪民 |
本稿刊载于《钱币》报2009年5月下旬,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于《钱币》报,转载于中国集币在线(http://www.jibi.net/),谢谢! 笔者集藏一枚大明弘治纹银一两背寿字银币,外径50毫米左右、重31.6克。外圆失正,地张欠平,系用手工制造。面文中间为楷书直读“大明弘治年”,两侧为“纹银”、“一两”。背文为一硕大的篆书“寿”字。真篆两书规整大度,娟秀和顺,“弘治”二字与弘治十六年(1503年)所铸“弘治通宝”小平钱中的一个版别甚为相似,颇具明代书体特点。包浆深灰色,陈旧老成,字口边道光滑,磨损自然,个别笔划因风化腐蚀而酥松断落。钱文周围的锈结锈斑呈银锈所特有的直立凸起状。钱风相朴质无华,无任何纹饰。此币在2000年宋志强先生编的《中国古钱币库》中有拓本;在华光普先生1998年《中国花钱目录》中,也有一个拓本,但外径较小,在45毫米左右,有郭,钱文相同,系两种版别。 弘治皇帝(1470-1505年)18岁登基,36岁驾崩。此钱应是庆贺弘治皇帝30岁或后岁的生辰流通纪念币。明代初期通行纸钞,禁用银子。自明英宗元年(1436年)起,放松禁令,白银遂成为正式的货币,使用的是银锭、银块和碎银子,这种圆形无穿,大小、厚薄、重量、面值适当,携带方便的银币,是前所未有的崭新形制。1405年起,郑和七下西洋,中西贸易渐渐繁荣。西洋银元始铸于15世纪末,可能在16世纪初期,弘治后期就在中国登陆了。大明弘治寿字银币,从形制看,显然是受西洋银元的影响而仿制的。这种仿西土制银元也可称为银饼,清道光年间有福建漳州军饷银饼、台湾寿星银饼,咸丰年间有王永盛银饼,这枚弘治寿字银饼要比上述银饼早了三百多年,所以,可以毫不含糊地说,这是我国一枚最早的仿西土制银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