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名师:又是一年高考时——敬赏金银币上的世代名师 |
十年寒窗苦读,只为金榜题名。高考,是每个人的重要人生转折点,是青春的祭奠,也是未来生活的基石。现在回想高考前的岁月,虽已过去数载,依然记忆如新。 事隔多年,仔细回想,高考并不只是我们考上大学的一块敲门砖,它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努力,什么是付出,更为重要的是,它还让我们的青春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并在人生最值得记忆的年轮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高考是中国式教育的产物,伟大导师邓小平曾这样说考试:考试是检查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如同检验产品质量是保证工厂生产水平的必要制度一样,当然也不能迷信考试,把它当作检查学习效果的唯一方法。由此来看高考的本质目的还是为了教育。“教育”一词最早始见于《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所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所谓育,养子使作善也。中国自古以来便是以教育兴邦,古代先知对待教育的态度和方式一直是今天学习和研究的对象。
提倡因材施教的孔子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被后世统治者尊为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的教育思想,在他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立了人性差异的观念,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作为教育实践的指南,并进而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他说:“力不同科,古之道也。”主张根据学生的特点水平,进行不同的教育,即“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虽然孔子并没有直接提出“因材施教”这四个字,而是由南宋大儒朱熹在《论语注》中的“夫子教人,各因其材”这八个字所归纳的,但孔子确实有着这种“因材施教”的思想,孔子的教育实践实实在在地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
关注教学环境的孟子
孟子是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曰:人皆可以成尧舜。强调了人人可教,学则有成,成必为圣;又讲: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是说人们本来都具有成为圣人的良能和良知,只是都有意无意地丢掉了,学习、请教其实就是把这些好的素养重新找回来罢了。这些论述已经道出了孟子教育思想形成的基础。另外孟子十分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孟子•尽心上》引用了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他从范到齐,望见齐王之子的形象,喟然感叹说:“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夫非尽人之子乎?”他把齐王之子异于人的气度的原因,归结为“居使之然也”。在这个事例中,孟子突出强调居住环境对人的影响。接着他又以鲁国之君到宋君城门下呼喊,守门人惊讶于鲁君之声与宋君之声相似为例,进一步强调了地理环境对人的影响。孟子在《滕文公章句下》中曾说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是广为人们所知的强调周围环境对人的影响的重要性的箴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