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金岁月后 “大小黄鱼”再入百姓家 |
解放前,按照上海人的习惯,每逢过年的时候,都要买“大黄鱼”、“小黄鱼”压箱底。这既是家庭富裕的象征,也是祈求福气的传统。所谓的“大小黄鱼”,不是烹饪的专用材料,也不是供人观赏的动物,而是人们对金条的一种昵称,重量为50克的金条被称为“小黄鱼”,重量为500克的金条称被为“大黄鱼”。 随着时间的推移,购买“黄鱼”逐渐成为了上海人家庭理财的一种重要形式。易储藏、抗通胀、风险低,当人们发现了投资金条的种种好处后,购买热情从未有过消退。 “贫金”岁月的记忆 今年72岁的席汉就是这样一名普通的上海人。“记得我很的小时候,每次见到爷爷手中金光闪闪的小黄鱼就会特别地来劲。”回忆起当年的场景,席汉至今还历历在目。“小孩子们是不允许碰家里的金条的。长期的战争岁月让长辈们知道,黄金在关键时刻很可能会拯救一家人的性命。” 事实上,中国人发现和使用黄金的历史非常悠久,但是,从五千年的历史来看,中国却是一个“贫金”的国家。因此,在中国古代和近代历史上长期承担主要货币职能的是另一种金属——白银。 令人难以预料的是,中国“贫金”的局面在解放后竟然达到了顶峰。1949年,国民党政府将历年积累的黄金和白银储备用军舰押送至台湾。在当时,这是一笔相当可观的巨额财富,此举直接导致了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央银行的黄金储备极其薄弱。 为稳定国内金融大局,新中国成立之后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国内黄金市场是被“冰封”的。1950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下发了《金银管理办法》(草案),宣布冻结民间金银买卖,明确规定国内的金银买卖统一由中国人民银行经营管理;黄金开采企业必须将所生产出来的黄金交售给中国人民银行,而后由中国人民银行将黄金配售给用金单位,新生产出来的黄金主要用于紧急国际支付和国家储备。 此后几十年,整个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个黄金的“投资断层”,这个断层整整影响了两代人。普通老百姓几乎与黄金绝缘,只是很朴素的知道黄金很值钱,黄金很贵重,但无法真正接触到黄金,更谈不上直接投资黄金了。 “实际上,不少年纪大的人还是偷偷地藏了几根金条以求防身。”席汉告诉记者,自己也“私藏”了一根,放在连老婆都没有告诉的地方。 大小黄鱼重入百姓家 然而,老百姓心中对黄金的热情没有因为长时间的难以触及而消散,这种距离感的存在反而更令人心生向往。 1999年12月10日,新中国政府首次向社会公开发售1.5吨“千禧金条”。这被视作是一个重大的信号,断档数十年之久的大小“黄鱼”们,又将“游入”入寻常百姓家。 2000年8月,上海老凤祥型材礼品公司获得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批准,开始经营旧金饰品收兑业务,成为国内首家试点黄金自由兑换业务的商业企业;2001年1月,上海公开发行“新世纪平安吉祥金牌”,中国金币总公司作出承诺,在政策许可的条件下,适当时候予以回购,购买者可在指定的商家或商业银行网点自主买卖或选择变现。 2001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宣布,取消黄金“统购统配”的计划管理体制,并将在上海组建黄金交易所;2002年10月30日,上海黄金交易所正式开业;2003年4月,人民银行取消了黄金生产、加工、流通审批制,改为工商注册登记制,标志着黄金商品市场的全面开放。至此,中国黄金市场走向全面开放。 事实上,建国六十周年以来,中国的黄金储备数量今非昔比。2009年4月份,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胡晓炼表示,从2003年到2009年,中国大幅增持黄金,持有量从600吨增至1054吨,增幅达75%。公开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以282吨的黄金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以396吨的需求量,居世界第二位。中国在全球黄金市场体系中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央行自有黄金储备不足,不再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