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_JiBi.Net>>今日黄金>>黄金百科>>正文
 
60年理财方式“大变脸”:从存款买债到炒汇炒金
发布日期:09-09-22 09:00:37 泉友社区 新闻来源:山西新闻网 作者:

单一储蓄变千种理财产品

  1952年,我国人均GDP仅有119元,而2008年达到22698元。随着人们可支配收入的增加,“理财”也成为百姓生活的一部分。而理财从最初单一的银行存款,扩展到如今股票、基金、黄金、外汇、收藏品等多样化的理财方式。

  60年前,百姓有了闲钱,首选是存入银行。伴随着中国经济走强,普通市民逐渐有了理财意识,股票、基金慢慢代替了储蓄存款,成为家庭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  

  前30年 余钱存入银行

  在建国后的30年时间里,家家户户过的都是紧日子。那时人们的工资多数是用来吃和穿,剩下的那点节余钱,只能存入银行。尽管如此,大多数老同志都表示,那时工资才二三十块钱,大部分家庭温饱都解决不了,基本都是月月光,月初领了工资,不到月中就全部花光,根本没有闲钱可存。这导致居民储蓄率较低,到1978年全国人均储蓄存款余额仅为21元。  

  1931年出生的李茂先生回忆了自己的“收入档案”:1949年刚参加工作时实行的是配给制,供给范围包括个人的衣、食(分大、中、小灶)、住、行、学习等必需用品和一些零用津贴,还包括在革命队伍中结婚所生育的子女的生活费、保育费等。供给制是一种平均分配的形式,带有战时共产主义分配制度的性质。“当时学徒工的工资很少,吃了用了再给家里一点,自己也就不剩什么了。”  

  1955年的3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新版人民币,一元钱新币可以兑换1万元旧币,币值分为5种。李茂先生也在这一年领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工资,虽然只有36元钱,但他清楚地记得有一张钞票是3元的。那时的他,“因为要照顾在农村老家的父母,日子过得很紧,每个月要花掉一个多人的工资,如果老家有亲戚来,就基本要把夫妻两个人的工资全部花完。到了1978年,家里的存款才有600多元。”  

  上世纪80年代 储蓄国债唱主角

  单位从工资里扣10元买国库券,小孩到处抓老鼠拿尾巴去换5分钱,人们不是从银行贷款而是从单位的“储金会”借钱……上世纪80年代的这些“理财”方式,一些过来人记忆犹新。  

  1981年,中国首次发行国库券,总金额40亿元,10年还本付息,年息4厘,自发行第6年起分5年作5次偿还本金,要求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单位购买20亿元,城乡人民购买20亿元。当时规定,国库券不得当作货币流通、不得自由买卖。  

  与共和国同龄的刘建国头发已经花白,他告诉记者,当时家庭里,唯一的“金融”产品就是国库券,被当成“支援国家建设”,不管愿意不愿意,单位按级别高低摊派认购份额,直接从工资里扣走。他回忆,当时人们对国库券不感兴趣,一是手里的余钱不多,再就是国库券买了不能用,利率也不高,国债偿还时间长、不能变现的缺点暴露无遗。这也导致国债越来越难卖,几乎完全靠行政摊派。“高价收购国库券……”当时许多街巷尤其是在一些县城、企业,时常能听到这样的吆喝声。他们低买高卖,从中牟利。1988年4月,为了解决“死钱”问题,国家批准在部分城市进行开放国库券转让市场的试点,可以流通的国债变成了可以赚钱的有价证券,从1985年开始,允许用“贴现”的办法,兑付没到期的国库券。后来被誉为“证券市场第一人”的上海人杨百万(真名杨怀定),当时正是利用国库券在各地转让市场中的价格差异,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不过,由于普通百姓受理财观的影响,手头逐渐活泛的老百姓,存钱拿利息是当时的主要理财方式。当时存款利息较高,1985年时,一年期存款利息高达6%,5年期品种利息为6.9%,8年期利息更是达到8.7%,存钱收益相当可观。当时无论是储蓄还是国债,并不是单纯的个人财富增值计划,而具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国家和个人都很穷,为了鼓励居民储蓄,支持国家建设,无论储蓄还是国债,都被称之为“

9 7 3 1 2 4 8 :

精彩图片
中国酒文化系列之黄酒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
建国60周年金银章、金银条
特别推荐
·《钱币》报博览会特刊广告招商启事
·璀璨之巅 万宝龙4810钻石
·绝对伏特加POP UP LOUNGE创意作品新天地揭幕
·参观洛杉矶近郊的豪华别墅
·法拉利圈速最快的量产敞篷跑车
·令格拉苏蒂一鸣惊人的限量表
·清代内画鼻烟壶最鼎盛 屡屡拍出上百万高价
·比珍珠更稀有名贵 一颗鲍鱼珠顶一桌鲍鱼宴
·建国60周年广受关注 消费者需认清正规购买渠
·历史上最贵的赛车鞋 售价最贵达4万元
经典美图
马伊琍写真
陶红复古时
青春美少女
嫩模Angela
刘园园登《
李玟拍写真
“女儿国国
日系典雅美
台湾最美兽
相关新闻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委托买卖 | 意见建议 | 友情链接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2000 - 2008 JiB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集币在线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