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流芳 精忠武圣——中国金币京剧脸谱第3组5盎司金币赏析有感 |
从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建“关帝庙”封关羽为神开始,各朝皇帝都以关羽为忠义智勇的化身,成为教育人们忠君爱国信念的典范。唐太宗崇佛,道教受到抑制,唐代没有对关羽有所推崇。北宋徽宗4次对关羽加封:崇宁元年(1102年)封关羽为“忠惠公”、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封 “崇宁真君”、徽宗大观二年(1107年)封“ 武安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封“义勇武安王”;关羽本为亭侯,通过宋徽宗的4次加封而迈出了由人到神的关键一步,被宋朝编入《正祠录》,成为朝廷崇祀的正神。至南宋,关羽又得到两次加封:第一次建炎三年(1129),高宗敕封“壮缪义勇王”;第二次是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加封为“英济王”。这两次加封关羽主要是出于政局的需要,高宗在诰词中称颂关羽“肆摧奸宄之锋,大拯黎元之溺”;孝宗在诰词中盛赞关羽:“生立大节,与天地以并传;没为神明,亘古今而不朽。”自此,皇帝直接称颂关羽为“神明”。金、元时期对关羽的信仰和崇拜是对宋朝文化的直接继承。金朝虽未给关羽增添新的称号,但宋朝加封关羽的各种称号都为金朝所接受。元世祖忽必烈统一全国后,设置“镇伏邪魔护安国刹”伞盖,以关羽为“监坛”。文宗天历元年(1328)加封关羽为“显灵”二字,并“遣使祠其庙”。明代2次;清代6次。明清以来,关帝崇拜成为朝野共同崇拜而遍及全国。
我曾经写过京剧剧本《泪血丹青——八大山人传奇》,对京剧的基本常识用功不少。在中国戏剧发展的历程中,曾经出现过“三国戏”热,许多著名的剧种都有相当数量的“三国戏”和“关公戏”。京剧里有一百多出“三国戏”,而单独写关公的戏就有20多出。 关羽这个人物在《三国演义》小说中描写是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而在戏曲舞台上的关羽:面涂深红色的油彩,丹风眼、卧蚕眉,挂二尺长髯。头戴老爷盔、身穿鹦哥绿的战袍,彩裤、厚底靴。手使青龙偃月刀(这套服装与青龙偃月刀为关羽专用)。按三国时期的长度单位,一尺约25厘米,四尺为1米,关羽的身高与姚明差不多,胡须有0.5米长。关羽一出场,这一扮相即给人以非同一般的大将军、大英雄的感觉。舞台上的关羽形象崇高伟岸、面如重枣、长髯飘拂、神形威武,既有常人的亲切、具体,又有神灵的威严、神秘,是完美的英雄和神仙。
京剧脸谱有“红脸的关公,白脸的曹操”的谱式,关公的宗教神学功能是辟邪祛魔,祈求吉祥,所以用红色——从山顶洞人用赤红色涂抹身体以辟邪祛魔,到各种巫术宗教的辟邪都用红色,红脸的关公在政治道德意义上是忠勇正义,在宗教意义上是辟邪吉祥,在戏剧意义上是形象典型符号。数百年来,关公崇拜正是通过戏剧脸谱的形象传播,才得以深入民间、绵延不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