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元街上的东北造币史 |
发布日期:09-10-23 08:33:19 泉友社区 新闻来源:辽沈晚报 作者: |
宁造币厂”。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侵华日军占领造币厂,将其更名,仍利用原设备,制造白铜货币,面值有一角、五分。 1945年,日本侵略者无条件投降,该厂由国民党政府税务局接收。 1948年11月,再次更名为“东北银行工业处总厂”,集中印制东北银行地方流通券、银元、有价证券等。其间多次更名,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厂名被改为“沈阳造币厂”。 “银元”二字是一种铭记 在百余年的历史中,沈阳造币厂作为老民族工业企业,始终在不断地更新、创新,并创建了无数个“第一”。比如据资料记载,1899年,该厂铸造了第一枚制钱“光绪通宝”。 1903年铸造了第一枚“奉天中花十文铜圆”;1945年9月首次印制了面额10元的东北银行券…… 1990年,发行了第一枚双金属币; 1992年,发行了第一枚1公斤银币。 细数这些路途之中所留下的脚印,辉煌的没落的都已显得无足轻重,因为人们更愿意看到的是造币厂如今仍旧威严地矗立在那一方土地之上,并且仍旧匀速地运转着,那鸣响了百年的机械声始终未从沈阳人的生活中消失。 因为造币厂的声名远播,所以银元街并不难觅。大东区南部,尚算作繁华的街路之中,斑驳的红墙下立着“银元街”的路牌,如此,这“银元街”三字的由来便一目了然。“银元”二字颇有些复古的味道,当然现如今的钱币都已与银元渐行渐远,可对其中钱币的含义仍广为人知。选定这样的一个名字,想必是在告诉人们此地需要追溯过往的同时也蕴含着些许通俗的意味吧。 记者曾在搜集资料中听闻,造币厂随着逐日的规范,其工人在出入厂门之际,都必然经过严格的搜身检查,以防私藏钱币带出厂外。 即便不入厂门,在此拍照也需出示相关证件并登记,因此,关于造币厂大门的照片便成了一种偏得。 斑驳的红墙一路延伸下去,似乎造币厂的百年历史已被全部镌刻其中,尽管几经修葺,其百年前的模样已经烟消云散,却又何以久久地眷恋于此?或许,这更多是源自一种情怀,尤其是在了解了它的百年沧桑过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