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妈”被预测或成为2013年最红的词。4月中旬,国际金价遭遇罕见暴跌,一度单日重挫9.3%并创30年以来最大日跌幅。当境外机构及投资大佬看空黄金之际,出乎意料地杀出一群“中国大妈”,疯狂抢购金条及金饰品,各地金店几乎被挤爆。这股抢金潮显示出国内居民强大的投资与消费能力,也从侧面暴露出投资渠道狭窄。
有人认为,“中国大妈”的购买力极强,可与华尔街金融大鳄抗争,把华尔街卖出的黄金“照单全收”。实际上,这样的判断过于武断。国际金价5月中旬以来再度调头向下,失守1400美元/盎司大关。截至5月17日,已有一批“中国大妈”手中的实物金遭遇资产缩水。国际市场上,“中国大妈”抢购金条也没有改变投行对黄金的看空。瑞士信贷商品研究主管近日表示,黄金一年内将在每盎司1100美元下方交易,五年内将处于1000美元下方。
“中国大妈”看好金价反弹,境外投行则看空,孰对孰错有待时间来检验。或许“中国大妈”的出手没错,可就其急于抄底的冲动而言,很难说是理性的投资行为。过去10年,国际金价从330多美元/盎司猛涨至2011年9月一度突破1920美元/盎司,积累了太多的获利盘,未来难以避免市场震荡的加剧。把金价难得一见的暴跌,视作抢购便宜金条及金饰品的良机,疯狂到多个国内大城市金店普遍出现供货断档,其中盲目的成分不少。何况实物金并非黄金投资的首选方式,金饰品更不是黄金投资的适宜品种,在黄金投资行家看来本身很不专业。实物金流动性偏差,往往买起来容易而卖出去难。
归根结底,“中国大妈”把“黄金当白菜买”是由于投资渠道狭窄。这与前几年炒楼及炒蒜、炒姜等炒作行为具有相似性。中国是全球储蓄率最高的国家,时任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去年6月在陆家嘴(行情 股吧 买卖点)论坛上表示,“中国的储蓄率高达52%,在世界上差不多是绝无仅有的。”另据央行公布的2013年第1季度储户问卷调查,44.5%的居民倾向于“更多储蓄”,17.9%倾向于“更多消费”,37.6%倾向于“更多投资”。较高的储蓄率及偏高储蓄意愿,除了社会保障不健全、教育支出压力大等因素导致“被储蓄”,很大程度上是居民投资渠道狭窄所致。
A股市场规模扩张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本该为投资者提供分享经济增长的投资机会,使股票投资成为个人财产性收入增加的载体。然而,A股市场牛短熊长,连年熊居全球主要股指排行榜末尾,多数投资者亏损累累,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个人投资者亏损出局。股市不具有吸纳投资的作用,反倒成为投资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