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币体系40年之后:黄金会卷土重来吗? |
黄金再货币化进程评估 1971年8月15日美元与黄金脱钩,一直到2000年瑞士货币完成“去黄金化”,黄金最终在国际货币体系里沉默。但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黄金货币化进程却悄然加速。 黄金价格的走势,已经超脱了大宗商品属性。而美国、瑞士等国正在或者将要推进的黄金货币化立法,则昭示着一个传统幽灵的回归。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至今,全球纸币体系已运行了40年。纸币体系之下,财政赤字、主权债务货币化大行其道,美国、英国、日本、欧洲央行无不如此,货币发行的无约束性已经凸显,这挑战了货币的基本定义。如何约束货币发行,将成为未来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核心原则性要求。众多意见领袖认为,即便不会回归金本位,在未来的货币体系中,黄金也将扮演某种角色。 实际上,货币的五种职能包括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黄金的这五种货币职能均在恢复进程之中。 金价走势已凸显货币属性 黄金的货币化进程目前已经在其价格波动中不断显现,其理由有五个方面: 第一,黄金大宗商品属性大幅减弱。在对黄金的需求中,工业需求仅占10%,而金饰需求和投资需求占90%。这表明,黄金的工业需求对金价的影响已经大幅削弱,其大宗商品属性已锐减。同时,投资需求占总需求的比重在近10年来高速增长,已由2001年的9.5%上升至34.5%,价值贮藏功能增强,货币属性逐渐强化。 第二,黄金价格已经不再与美元反向运动,这凸显了黄金本身的货币属性。过去的长周期中,黄金一直作为美元的对手方出现,美元的上涨往往意味着金价的下跌。然而,如今,黄金和美元较为简单的负相关关系已不复存在,黄金开始独立于美元之外,同时也独立于欧元之外,与两大储备货币逐渐呈三足鼎立之势。 第三,在2008年9月雷曼破产、2011年8月美国国债评级下调两次市场暴跌走势时,全球外汇市场动荡,股市一泻千里,大宗商品价格暴跌,黄金价格却未随大宗商品暴跌,反而脱颖而出强劲上涨,昭示其大宗商品属性明显衰弱,价值贮藏功能增强。 第四,黄金价格开始与金融市场压力指数呈一定的正相关,而这是此前美元等世界货币所特有的。“Ted”利差 (3个月美国银行间拆借利率和3个月财政部票据利息的利差)、BBB-AAA 利差(评级为“BBB”的债券和评级为“AAA”的债券利差)是IMF衡量全球金融市场压力大小的重要指标。对比黄金价格走势与以上指标发现,当金融市场压力增大时,Ted Spread和BBB-AAA利差均会大幅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