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章“红色收藏”飘红 |
发布日期:08-11-10 09:10:14 泉友社区 新闻来源: 作者: |
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42(11月12日)周年前夕,上海市工商联收藏俱乐部会员陈景彰先生向上海历史博物馆捐赠了一枚"中国同盟会朱家角事务所"的木质印章。而就在此前的10月14日,美国华人收藏协会向首都博物馆捐赠了41件(套)收藏品,其中有《辛亥年孙中山在旧金山设计的十元面额中华民国金币券》、《民国二十六年九月财政部面额一百元救国公债券》等红色文物。"红色藏品"开始陆续引起收藏界的注意。 据不完全统计,与10年前相比,上海民间收藏的人数增加了几十万。而在这几十万人中,除了收藏如字画、瓷器、玉器、铜器、钱币等传统古玩外,一部分人玩起了"红色收藏"这个概念。这里所指的"红色"有两种不同的定义:狭义的"红色"是专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活动;而广义的"红色"则包括了上世纪初至今,中国人民革命斗争所经历的各种重要事件和活动,例如: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与此有关的历史文献和遗物,都可以归入红色收藏范畴。 "红色收藏"人群清晰 据上海市工商联收藏俱乐部统计,目前搞"红色收藏"的主要有两种人。一是离退休老同志,他们对党和国家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有着深厚的感情,许多老同志还是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参与者,所以,他们是带着一种特殊的情感、一种怀旧、一种思念来收藏这些让他们感到亲切的文物。如上海市南星职校校长张永正同志,就是一个"红色收藏"的爱好者,在他的藏品里,比较经典的有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发行的纸币;有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速写画;有《西行漫记》的作者斯诺的夫人韦尔斯写的《西行访问记》和《续西行漫记》;有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证等。他告诉笔者:"收藏这些革命文物,不仅仅是一种爱好,也不仅仅是一种投资,而是一种社会的责任和历史的使命感。" 二是人到中年的收藏家,他们通常是带着一种回忆来收藏红色文物的。来自北京的一位收藏家说:"过去并没把自己的收藏看得多重,但是在搞过两场专题展览并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之后,认识有所提高。"于是,他把自己的收藏行为称作"抢救式收藏",他说,"总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些宝贵的革命精神财富流失掉吧?"而正是这种精神,他们被称为"红色收藏家"。 文化经济双赢 据介绍,到目前为止,红色收藏正在大江南北蓬勃发展,究其原因,不仅是及时地抢救和保护了许多重要的历史文物和资料,有文化保存的价值,从经济角度来看,由于物品的稀少,升值潜力也很大。 据了解,红色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