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8月22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同志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点燃了第11届亚运会的火炬,第11届亚运会正式拉开了序幕。早在1984年9月28日,亚洲奥林匹克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第11届亚洲运动会于1990年9月22日至10月7日在中国北京举行。
第11届亚运会是我国在自己的土地上举办的第一次综合性的国际体育大赛,也是亚运会诞生以来的40年间第一次由中国承办。来自亚奥理事会成员的37个国家和地区 (除伊拉克和约旦外,所有亚洲奥林匹克理事会(OCA)成员国全部参加)体育代表团的6578人参加了这届亚运会,代表团数和运动员数都超过了前十届。中国派出636名运动员参加了全部27个项目和2个表演项目的比赛。中国台北时隔12年后,作为中国一个地区的代表队重返亚运大家庭。这次体育盛会共6,122名选手团在27个正式比赛项目和两个表演项目中展开角逐,中国运动员获得全部金牌的3/5。这不仅意味着中国总体水平在亚洲占有较大的优势,也意味着我国体育健儿们在代表亚洲同欧美体育强国的竞争中,将负起新的责任。
中国亚运会组委会确定以熊猫为本届亚运会吉祥物。活泼可爱的熊猫“盼盼”,手持亚运会奖章,伸张开双臂,鼓励体育健儿创造更多的好成绩,成为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形象。后来,熊猫“盼盼”这个憨态可掬的卡通形象演变出的各种体育动态,被我国为该活动发行的金银币,作为背面图案设计元素出现在币面上。
为庆祝和纪念第11届亚运会在中国召开,中国人民银行于1989年决定发行贵金属纪念币一套共两组(1989年和1990年各发行一组),以向世界宣传这次亚运会活动和传播亚洲的体育文化。
中国金币总公司接到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发行计划后,立即着手研究,确定了该套金银币的发行的规模及表现内容。该项目纪念币每组发行5枚,均为精制币,两组的规格、形状、重量、发行量相同。其中每组金币1枚,重量为8克,形状为圆形,直径23毫米,成色91.6%,面额100元,发行量10000枚;银币每组4枚,重量为各27克,形状为圆形,直径各为38.6毫米,成色92.5%,面额同为10元,发行量各为20000枚。发行年号确定为:第一组为“1989”年,第二组为“1990”年。同时确定了图稿的内容,并组织了图稿的设计工作。
按照当时的体制,金银纪念币生产和图稿设计主要依靠指定造币厂完成,这项图稿设计和生产任务安排给了上海造币厂。造币厂的设计雕刻师们不辜负重望,按时完成了设计,根据通过审定的图案加班加点制作了雕刻石膏型,保证了第11届亚运会金银纪念币第一组按计划发行。在总结第一组设计雕刻经验的基础上,又按要求完成了第二组的工作任务,在国际上产生了良好地社会效果。
第二组金币正面图案选用了北京国际奥林匹克中心游泳馆建筑为主景图案,4枚银币正面分别选用了北京木樨地光彩体育馆、北京朝阳体育馆、北京石景山体育馆和北京大学生体育馆建筑外貌,上方醒目位置都摆放了该次活动的会徽。金币背面图案主景设计了女子跳水动作,生动形象,背景选用的是北京颐和园。4枚银币背面图案之一是女子垒球配以故宫外墙、楼阁建筑,之二是男子足球与北海白塔组合,之三是男子吊环运动与天坛组合画面,之四是男子标枪动态与长城组合设计。每幅背面图案设计也采用了第11届亚运会吉祥物,熊猫“盼盼”为元素组合。雕刻手法,人物也是以写实形式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