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储蓄支援抗战(叶真铭) |
发布日期:09-09-09 08:41:56 泉友社区 新闻来源:www.jibi.net 作者: |
本稿刊载于《钱币》报2009年9月上旬,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于《钱币》报,转载于中国集币在线(http://www.jibi.net/),谢谢! 笔者收藏有数枚民国时期的“节约建国储蓄券”。这些储蓄券在票券正面中央上方有“节约建国储蓄券”字样,其下为发行单位(有中央信托局、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邮政储金汇业局等);票券正中为存款期限及计息办法等内容,根据存额及存期计算出应得利息后,将本息总额印制成票券数额,让持券者一目了然,心中有数。票面还有发行人签章、发行时间等内容。票券的图案设计、印制都较为精美(如图)。经查阅史料,得知“节约建国储蓄券”是抗日战争时期民国政府开展节约建国储蓄运动的产物。节约建国储蓄运动是抗战时期进行经济建设和支援抗战的重要内容,是当时人民生活和财政金融的一件大事,值得研究。节约建国储蓄券无疑为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1937年7月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国民党政府一度采取不抵抗主义,但在全国人民强烈要求抗日的压力下,西安事变实现了国共第二次合作,促进了一致抗日局面的形成。抗日战争是空前规模的长期战争,所需战费浩繁。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中,一方面进行正面作战,另一方面也进行了大后方的经济建设,以支援抗战。其中提倡节约,奖励储蓄,是支援抗战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是国民政府在抗战年代实施的一项重要的财政经济措施。1939年9月12日在全国范围内颁布了《节约建国储蓄条例》,财政部以吸收游资、调节金融、充裕抗战资金为名,委托中央信托局、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四家金融机构(后增加邮政储金汇业局)联合发行节约建国储蓄券,逐步建立以四行分支机构为经,以邮汇局和地方银行及其分支机构为纬的储蓄网,吸收闲散资金,支援抗战。 节约建国储蓄券有甲种券和乙种券的区别。甲种券是一种记名式的储蓄券,票券的右边留有填写“持券人”的位置,存期可短期、长期灵活择取,最短6个月,最长达l 0年,券背面印有存期6个月到1 0年的本息兑付表。乙种券不记名,可自由转让,存期最短为1年。一般存期为3年,最长l 0年。甲种券和乙种券同面额票的票幅大小不一致,甚至同种券同面额票的票幅大小也不一致。如笔者收藏有两枚甲种券壹仟元面额票,一种票幅是1 5 3×90毫米,而另一种是l 65×105毫米,票幅大小规格不一。印制单位较多。据初步调查,甲种券多由中央信托局印制处印制,乙种券由中国大业公司、大东书局香港印制厂、重庆京华印书馆等单位印制。票券刻版设计精美,印制技术精湛,很多还设计有麦穗水印,图案新颖、美观大方,有的竟超过流通钞票,很有观赏价值。 节约建国储蓄券的存储方式也比较灵活多样。为了达到尽可能吸收游资的目的,储蓄条例和章程特别规定给予储户优惠和便利。如在储蓄资金的种类(法币或外币),票面(有伍元、拾元、伍拾元、壹佰元、伍佰元、壹仟元、伍仟元、壹万元8种面值),存储方式(有零存整付、整存零付、整存整付、存本付息)任随储户自由选择,储蓄免征利息所得税等,这些办法都比较稳妥而灵活,有利于吸引居民进行储蓄。开展节约建国储蓄运动,实行节约储蓄,吸收了社会游资,弥补了财政不足,有力地支援了抗战,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 |